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大战提前引爆,乌克兰酝酿更大危机?

小腰鼓 2022-03-3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戎评 Author 戎评说策

原创:戎评说策

 来源:戎评(ID:rongping898) 

今天中午,俄媒称乌克兰向位于乌东部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四处地区发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俄乌真的要打起来了?


就在昨天(16日),美国声称俄乌要开战的日子,在网络上,似乎已经爆发了一场激烈的舆论战。
“由于疫情原因,本次俄乌战争改为线上,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白宫办公室”。
这个段子在俄罗斯撤军后被社交媒体广泛传播,形象地刻画了吃瓜群众的心态。这个笑话只不过是对俄乌互相隔空叫板延伸到网络上的一种嘲讽,谁也没有料到这个笑话成真了!
乌克兰方面则抱怨假消息让乌克兰遭受巨大经济损失,这也即刻冲上热搜。
更有趣的是,英国首相和俄罗斯驻华大使馆还用中文打起了嘴仗。
同一天,乌克兰国防部网站被黑客攻击,美欧异口同声说是俄罗斯干的。
之后有图有真相,来不及返回俄罗斯的多名特工在乌克兰被抓。
俄乌虽然没有热战,但线上的“战争”好不精彩!
戎评用倒叙的方式还原一下乌克兰危机是怎么进展的。
2月17日,俄媒称乌克兰向位于乌东部的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四处地区发射迫击炮弹和手榴弹。
2月16日凌晨,针对西方媒体关于2月16日凌晨3时开始“入侵”乌克兰,克宫对此幽默回应,讽刺说欢迎相信这事的乌克兰人“熬夜”。
(RT报道截图:克里姆林宫告诉乌克兰为俄罗斯“入侵”设置闹钟)
2月16日,拜登说俄罗斯仍有“入侵”乌克兰的可能,即使俄罗斯不“入侵”乌克兰,美国也要制裁俄罗斯。拜登还嘴硬,说俄罗斯撤军是假的。
2月15日,俄罗斯从乌克兰部分撤军,一些已经完成了演习的俄罗斯部队将返回驻地。俄方还放出了撤军的图片和视频。
(俄军从克里米亚大桥上撤出的BMP-2步兵战车)
2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到访莫斯科,表示北约扩张并“不在计划之中”,“现阶段没有计划”;普京明确表示,俄罗斯不希望发生战争。
2月14日,乌克兰表示放弃加入北约。
(乌克兰大使称基辅“可能”放弃加入北约)
2月11日,多名消息人士透露,美国总统拜登在与欧洲盟友的视频会议中称,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日期是2月16日。
2月10日,德国、法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政府代表在柏林举行“诺曼底模式”四方会谈。各方对此表现出谨慎乐观态度。
2月7日,法国总统马克龙与普京会谈,称俄罗斯不想发起战争。
2月6日,德国总理朔尔茨访问美国,刻意避谈北溪2号项目。
历史的进程是偶然和必然的结合体,2月16日开战和2月15日撤军之间究竟隔了些什么?
如果没有德法去莫斯科和基辅斡旋,美国所谓2月16日开战就很可能是真的,因为乌克兰表示放弃加入北约,德法表示北约不扩员,俄罗斯才没有打,在最后节点撤军了,如果不是乌克兰认怂,假消息就会是真消息。
此次乌克兰危机,正以与此前不同的方式发酵,而推波助澜的是政客对社交媒体的利用,以及网民的深度参与。
与此前战争不同的是,欧美政客你方唱罢我登场,疯狂炒作战争气氛,而这些无一例外地受到全球网友的广泛关注,消息像雪花一样飞来,真真假假,假假真真。
相比确认俄乌是否在2月16日开战的消息真假,乌克兰局势引发的金融市场反应,以及背后的舆论角力,同样值得深入研究和分析。
这是现代战争遇到的前所未有的舆论形态,控制舆论甚至可以毁灭一个国家的经济和金融,乌克兰就是这场舆论战中最大的牺牲品。
同样让大国苦恼的是,因为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的无孔不入,军事机密几乎没有藏身的可能。
比如美国政客关于2月16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时点曝光,绝对不是他们拍脑袋想出来的,美国的情报机构也不是吃干饭的,至于为什么最后的结果不一样,主要是因为法国和德国在最后时刻倾力斡旋,才让俄罗斯暂时从乌克兰撤军。
在强大的舆论攻势和快速透明的信息传播时代,连普京都无可奈何地开玩笑道,2月16日开战的消息究竟是怎么传得有鼻子有眼的?
这说明,现代战争已经躲不开舆论战,特别是在信息快速传播的情况下,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新的挑战。
可以想象,如果没有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与沟通,这场俄乌之战恐怕早已出其不意地打响了,或者在信息传播成本高昂的年代,普京会像2014年闪电夺回克里米亚一样横扫乌克兰。
但是,正因为舆论的迅速传播和容易影响与控制,反而使得相互之间更容易沟通,信息越对称,冲突和战争的可能性就越低。
这其实可以纳入新的博弈论范畴。
就像经济学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创造了“降息治理通胀”的奇招一样,俄乌冲突里巧妙地运用网络和舆论,恰恰可以避免战争的发生。
其实博弈论的核心就是信息是否对称,如果信息对称,如囚徒困境这样的博弈方式就会改写,比如如果两个囚徒之间有手机进行沟通,自然一起撒谎是最佳的选择。
此次俄乌冲突将成为大国角力的经典案例。因为信息对称,反而降低了战争发生的概率。
拜登利用了舆论,却丢了底牌
此轮乌克兰局势升级的主要推手,就是以拜登为代表的美国政府。其中,拜登叫美国公民从乌克兰撤离,以及放出“2月16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消息,将紧张局势推至高潮。
这里面充分体现了拜登政府对舆论的操纵以及对预期的管理,其与美联储的操作手法大同小异,主要就是想通过“嘴炮危机”来促使全球资金回流美国,支持美国经济发展和为美国高额债务买单。
其中,金融市场的反应最为剧烈,国际原油价格一度上冲100美元,大宗商品也出现普涨局面,而全球股市因为乌克兰局势升级出现大幅波动。在这个过程中,黄金和美元成为避险资金的主要选择。
由于有社交媒体高效地传播信息,拜登政府很好地利用了舆论,在全球营造了非常强烈的战争气氛,包括多国效仿美国从乌克兰撤侨,多国向乌克兰提供弹药武器和资金等,可以说,因为美国的拱火,俄乌战争已是一触即发。
但是拜登关于2月16日开战的消息并没有变为现实,反而俄罗斯还从乌克兰边境部分撤军了。这无疑是对美国阴谋的挫败。
为什么拜登政府要把俄乌冲突摆在明面上,甚至放风出来准确的连普京都不知道的开战时间呢?
拜登此举其实是给普京挖了一个陷阱,想通过舆论的力量逼俄罗斯“就范”,让俄罗斯走错一步发起战争,然后纠合欧洲盟友群起而攻之,拜登甚至连世界大战的论调都出来了。
其背后就是想引导全球资金预期,证明美国是最安全的避风港。除此之外,拜登还想抢俄罗斯的能源生意,把自己的原油和天然气卖给欧洲。
但在信息透明和快速传播时代,博弈各方的选择会更加理性。拜登这样疯狂炒作,其实也摊明了自己的底牌,反而使自己在博弈中处于不利地位,因为全世界都知道了拜登的阴谋和阳谋,那大家就可以根据你美国的底牌重新打牌了。
也许普京确实有打乌克兰的打算,但是由于欧盟主要国家的立场有了变化,而俄乌冲突的当事方正是俄罗斯和欧盟,所以,在新的博弈中,欧盟的态度变化成为最新的变量,也成为影响俄乌危机走向的关键变量。
其实,欧盟的态度从2月10日德法俄乌“诺曼底模式”四国会谈的时候就已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个会谈也成为俄乌危机的转折点。也正因为欧盟态度的变化,使美国急了眼,才想出“公布”2月16日俄罗斯“入侵”乌克兰的昏招,让自己彻底没有了秘密和筹码。
而2月15日德国总理朔尔茨去莫斯科与普京会面,成为最后一锤定音缓和俄乌危机的事件,普京则用撤军的动作,狠狠打了拜登的脸。
嘴炮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坐在谈判桌前以实际利益作为筹码,才可能真正取得进展。拜登利用了舆论,也输在了舆论,因为把自己的底牌亮出去,就失去了事态控制的主动权,这场牌局就必输无疑。
普京会杀个回马枪吗?
如果能通过政治和外交手段解决问题,谁也不希望付诸军事行动。俄罗斯和乌克兰是否开战,主要在于俄欧乌三方利益的权衡,美英的拱火则是外在变量,充当不了主要矛盾,所以,即使美英喊得再凶,演得再逼真,如果参与方不愿意打,美英的疯狂炒作也是徒劳的。
我们再用博弈论分析一下敌对双方的博弈,以及普京会不会再杀个回马枪。
首先,普京划定的红线是乌克兰不能加入北约,只要触及这个红线,必打无疑。
所以,此轮乌克兰表示放弃加入北约,成为俄罗斯撤军的主要原因。
战争中的攻防博弈,参与国有直接利益冲突,其博弈的基本性质是在每个战后结果中参与国的总收益是0,因为一方的胜利必然是敌对方的失败。
乌克兰危机中的攻防博弈,俄罗斯、欧盟和乌克兰是参与国,双方是零和博弈。
我们引用二战中盟军在欧洲登陆的实例,即盟军跨过英吉利海峡后在诺曼底或是加莱登陆(也是前文提到的诺曼底模式)。德国军方也要有一个相关的策略,即是在诺曼底或是在加莱大规模设防。
在这个例子中,不存在一对策略彼此是最佳应对。在战争中的任意一对策略中,处于不利态势的一方收益为-1,故会积极改变策略提高其收益到+1(除非敌军作战意志已经崩溃,消极等死)。
其次,对于作战一方的任意有利的策略,敌方都会采取反制措施进行对抗。
普京以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威慑,且巧妙利用了舆论对乌克兰和欧盟施压,并且利用美国拱火,营造了战争一触即发的态势,逼迫乌克兰和欧盟主要大国改变策略,向俄罗斯所预期的方向妥协。
孙子曰:“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故在实际战争中,作战双方会采取迷惑措施让敌方难以预测他们将有什么策略行为。美俄其实都采取了这一策略,只是美国不是直接参与方,无法左右欧盟的选择。
无论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还是二战,甚至追溯到几百年前的任意一场战争,必然都存在着情报战。在知己知彼的方针指引下,各国军事高层机关都会竭力搜取敌人情报并综合分析,为指战员提供决策依据。
美方的情报也许是正确的,只是在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播和舆论压力下,俄欧乌三个参与方根据最新态势改变了自己的策略。这其实有点类似于物理学中薛定谔的猫与测不准原理。因为美方将暗线的情报公开,反而触动了其它博弈方的策略变化。
最后,俄罗斯撤军后,三方之间应该会有一个相对平静的喘息期。虽然美国还会不遗余力拱火,只要欧盟和乌克兰不触及俄罗斯的红线,普京都不会再出现调兵大军压境的行为。现在三方暂时达成了微弱的平衡。而美国越来越成为一个多余的好事之徒,其影响已无足轻重。
文章最后,戎评有话说
现代战争,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甚至可能影响和改变事态的发展。如果不是拜登政府利用舆论以为掌控先机,反而使得乌克兰危机参与方的信息越来越对称,那么,俄乌冲突演变为热战很可能在所难免。
美国此举是偷鸡不成蚀把米,拜登等美国政客的表演,说得越多、做得越多,反而使自己陷入被动。而其拱火而又不派兵参与的滑头行为,被参与各方完全识破和掌握,普京、马克龙、朔尔茨,甚至乌克兰的泽连斯基,都能将拜登的军,也因此改变了俄乌危机的走向。这不能不说是美国狗急跳墙后瞎折腾的失败。

俄乌危机从舆论的角度,其实更像是一场戏。各路政客你方唱罢我登场,都企图影响和控制舆论走向,所以,各方演得都很逼真。
美国方面为了配合美联储加息,继续利用战争把欧洲搞乱并打击俄罗斯,如同俄罗斯发言人所说的,美国为了发动战争已经变得歇斯底里;而欧盟方面,也彻底识破了美国的诡计,在平衡自身利益的基础上,也因为俄罗斯卡了其能源供给的脖子,不得不对俄罗斯让步;乌克兰也认识到战争对自己百害而无一利,开战的假消息已经让乌克兰经济一地鸡毛,所以被逼放弃加入北约的幻想。
这背后其实折射了美国的影响力日衰,只能采取“嘴炮危机”的形式来左右全球资金的预期,用政治表演企图控制欧盟和乌克兰,但无奈有心无力,这就像美国经济是用印钞堆起来的泡沫一样脆弱,拜登已经黔驴技穷,只能用谎言来迷惑大众,但却忽悠不了利益至上的敌人甚至盟友。美国以为控制了全世界,岂料全世界都在看它的笑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